漢譯佛經單、複字的訛誤類型與校讀——以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《大智度論》爲例The Erroneous Type and Proofreading of “dan zi”(單字)and “fu zi”(複字)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: Based on Mahāpraj?āpāramitā-sūtra and Mahāpraj?āpāramitā-?āstra
范麗婷
摘要(Abstract):
佛經文本校勘相較於一般文本有其特殊性,表現之一即存在大量的複字類異文。通過對《摩訶般若經》《大智度論》的比勘,其産生原因可歸納爲以下四類:不明意義差别以致訛誤;受前後文影響以致訛誤;重文符號脱落以致訛誤;不明語法以致訛誤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佛經;複字類異文;訛誤成因;校讀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絶學研究專項團隊項目“敦煌殘卷綴合總集”(20VJXT012)階段性成果
作者(Author): 范麗婷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(日)荻原雲來《漢譯對照梵和大詞典》,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
- 南懷瑾《禪觀正脈研究》,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6年
- (日)木村高尉《二萬五千頌般若》(1~VIII),山喜房佛書林1986~2009年
- (清)阮元《十三經注疏》,中華書局2009年
- (漢)司馬遷撰,(劉宋)裴駰集解,(唐)司馬貞索隱,(唐)張守節正義《史記》,中華書局1982年
- (漢)王逸注,(宋)洪興祖補注《楚辭章句補注》,岳麓書社2013年
- 張涌泉《敦煌寫本文獻學》,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
- (1)本文進行異文比勘時,以《崇寧藏》本《摩訶般若經》爲底本,以敦煌本、《房山石經》本、《高麗藏》本、《趙城金藏》本等爲參校本,《崇寧藏》本即日本宫内省書陵部圖書寮所藏《福州藏》(即《崇寧藏》與《毗盧藏》的補配本),卷首題“福州東禪寺等覺院住持傳法慧空大師沖真謹募衆緣恭爲今上皇帝、太皇太后、皇太后、皇太妃祝延聖壽國泰民安”者本文即録爲《崇寧藏》,卷首題“福州管内衆緣就開元寺《毗盧大藏》經板五百餘函恭爲今上皇帝祝延聖壽”者即録爲《毗盧藏》,卷首未標明“東禪寺等覺院”或“開元寺”者暫統稱爲《福州藏》;《房山石經》本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存三十卷本、四十卷本兩種,隋唐刻經爲三十卷本、遼金刻經爲四十卷本;其餘所引《聖語藏》本、石山石本皆轉引自《大正藏》校記。又,本文所引其餘佛經例句皆出自《大正藏》,以下不再出注。
- (2)詳參荻原雲來《漢譯對照梵和大詞典》第300頁。
- (1)“心心”前一解出自《漢語大詞典》,後二解由外審專家補充。
- (1)二處“亦複如是”脱,蓋因譯者認爲其不影響文意,但查《大正藏》發現,前文敘述“色”的狀態後,後文多作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”,如《大般若經》卷五四八:“諸色不和合,即色不相屬,若色不相屬,即色無生滅,若色無生滅,即色不和合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。”又如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三:“推求此色終不取著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。”脱“眼觸因緣生受”蓋因其與前文已提及的“色”相對應之故,如《大智度論》卷四五:“若色亦無漏不繫,性空故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漏不繫,性空故;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漏不繫……”可證,此不贅述。
- (1)詳參張涌泉《敦煌寫本文獻學》第305~306頁。
- (1)參南懷瑾《禪觀正脈研究》第99頁。
- (1)如“心”有“念頭”義,而“心心”則表示“指連綿不斷的思想念頭”;“念”表示“心中的打算”,而“念念”則有“一個心念接一個心念;每一個心念”義,凡此複字皆有重言之而意長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