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古中原方言遇攝演變研究A Survey of YuShe(遇攝) in the Zhongyuan Dialect of Middle Chinese
吴凡
摘要(Abstract):
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學者對中古漢語遇攝演變沿革的研究成果,繼而圍繞遇攝尤其是魚虞兩韻的分合關係考察了韻文、音注和對音等相關的新材料,探究了中古時期中原地區遇攝演變的過程,將這一過程劃分爲三個演變階段,構擬出了魚虞模三韻在三個階段的音值,並據此思考了方言史和《切韻》音系的相關問題,認爲《切韻》音系分立魚虞兩韻更具有中原方言的特徵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中古音;中原方言;遇攝;魚虞;方言史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絶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(21VJXT014)的階段性成果
作者(Author): 吴凡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(日)白川実子《浙南吴語に見る魚韻の歷史的層分けについて》,《開篇:中國語學研究》2007年第26編 蔡鴻《魏晉河洛音注研究》,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陳寅恪《從史實論切韻》,《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》(文學院第十二種)1948年 陳忠敏《方言間的層次對應——以吴語虞韻讀音爲例》,《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》,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——《吴語及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——兼論金陵切韻魚韻的音值》,《語言學論叢》第27輯,商務印書館2003年 ——《論閩語魚韻的讀音層次——兼論層次分析與層次比較的方法》,《語言研究集刊》第9輯,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(日)大島正二《晉書音義音韻考》,東洋學報1973年第56卷 ——《唐代南方音の一樣相:李善〈文選〉音注に反映せる江都字音について》,《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》1977年第1期 (日)富永一登《李善伝記考》,《広島大學文學部紀要》1996年第56卷 郭玲《基於方言地理學的魏晉南北朝韻部發展研究》,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胡安順《唐代洛陽詩人用韻考》,《慶祝〈中國語文〉創刊50周年學術論文集》,商務印書館2004年 胡耀震《李善年譜》,《〈文選〉學與楚文化——紀念李善逝世1317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》,武漢出版社2008年 華學誠《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》,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(美)柯蔚南《義淨梵漢對音探討(英文)》,《語言研究》1991年第1期 羅常培《切韻魚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: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》,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1931第3期 李榮《切韻音系》,中國科學院1952年 李藍《現代方言中魚虞的音讀及相關的音韻問題》,《歷史語言學研究》2012年第5輯 李華斌《昭明文選音注研究——以李善音注爲中心》,巴蜀書社2013年 李建强《菩提流志譯〈不空羂索咒心經〉〈護命法門神咒經〉咒語對音研究》,《語言研究》2015年第2期 劉澤民《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》,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馬德强《魚虞有别與中古江東方言的關係之檢討》,《語言研究集刊》第5輯,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——《魚虞分合的區域差異及其參照價值之檢討》,《古漢語研究》2020年第1期 潘悟雲《中古漢語方言中的魚和虞》,《語文論叢》第2輯,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——《吴語中麻韻與魚韻的歷史層次》,《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》,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——《吴語魚韻的歷史層次》,《東方語言學》2009年第2期 朴柔宣《唐五代河南詩人用韻研究》,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(日)平山久雄《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——兼論人稱代詞“你”的來源》,《中國語文》1995年第5期 ——《〈切韻〉“平聲鄰接同母韻組”第2小韻亦同母這條規則的意義》,《語苑探賾——慶祝唐作藩教授九秩華誕文集》,商務印書館2021年 (日)秋谷裕幸《閩語における魚韻について》,《中國文學研究》1996年第22卷 ——《早期吴語支脂之韻和魚韻的歷史層次》,《中國語文》2002年第5期 邵榮芬《〈晉書音義〉反切的語音系統》,《語言研究》1981年第1期 施向東《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與唐初中原方音》,《語言研究》1983年第1期 王力《漢語史稿》(上),中華書局1980年 王思齊《〈佛説大孔雀明王經〉中的唐代北方方言韻母系統》,《古漢語研究》2017年第4期 謝留文《客家方言“魚虞”之别和“支”與“脂之”之别》,《中國語文》2003年第6期 ——《贛語“魚虞有别”的層次》,《中國語文》2020年第4期 楊軍《〈韻鏡〉所標“開合”及相關問題再研究》,《古漢語研究》2005年第2期 周法高《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》,《史語所集刊》第13本,1948年 張潔《李善音系與公孫羅音系聲母的比較》,《中國語文》1996年第6期 張渭毅《中古音分期新論》,《漢語史學報》第12輯,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 曾南逸《論厦門、漳州、潮州方言魚韻字的讀音層次》,《語言學論叢》第48輯,商務印書館2013年 鄭偉《吴語音韻史中白讀音的保守與創新——以虞韻[*iu]、魚韻[*i]的兩項變化爲例》,《語言科學》2011年第1期
- (1)河内温縣(今河南温縣)人。 (2)河南滎陽人。 (3)濟陰郡冤朐縣(今山東菏澤市)人。 (4)山東臨沂人。 (1)原文爲“遇摂の《魚》《虞》両韻の通用を示す例が見える”。 (1)審稿專家指出西晉末年洛陽遭兵燹之厄,且發生過語言斷層,據此應當認爲西晉後的洛陽音不再有資格成爲《切韻》音的基礎方言,可見《切韻》分立魚虞兩韻時參考的的確不是“洛陽今音”,而應當是洛陽舊音或者繼承了洛陽舊音且(至少魚韻)没有“南染吴越”的建康音。